天拓分享 | “十四五”規劃 以何關鍵詞謀局
發布日期:
2020-08-20

“十四五”規劃要來了,相對於(yu) “十三五”時期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成為(wei) 我國發展主線的“牛鼻子”,“十四五”的“關(guan) 鍵詞”會(hui) 是什麽(me) ?



高質量發展熱度最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日前對“十四五”規劃編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yu) 民統一起來”。為(wei) 此,有關(guan) 方麵近期將通過多種形式征求幹部群眾(zhong) 、專(zhuan) 家學者等對“十四五”規劃的意見建議。

善治者謀局,五年規劃涉及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方方麵麵,是國家發展戰略、發展模式的主要表現形式,同人民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息息相關(guan) 。因此,編製工作須思深憂遠,對等於(yu) “十三五”時期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成為(wei) 核心內(nei) 涵,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該以什麽(me) “關(guan) 鍵詞”謀局?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表示,今年10月將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將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今年以來中央領導同誌對高水平編製好“十四五”規劃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從(cong) 中可以感知編製“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著力點。“如果一定要明確‘十四五’規劃的“核心”,我認為(wei) 是推進高質量發展。”

專(zhuan) 家解釋道,盡管這個(ge) 詞內(nei) 涵比較寬泛,涉及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方方麵麵,但可以作為(wei) 規劃的聚焦點和著力點。無論是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適應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的客觀需要,還是應對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外部環境可能更加複雜,不確定性和挑戰更多和需要加快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客觀現實,都必須將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放在規劃的核心位置。

不可否認,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前司長徐林撰文分析,相對於(yu) “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十四五”的核心內(nei) 涵應轉變為(wei) 全方位創新,核心是體(ti) 製機製創新和科技創新。

對此,專(zhuan) 家認為(wei) ,創新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基本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支撐,也可以說是“十四五”規劃的基本內(nei) 核。

專(zhuan) 家講到,麵對更加複雜的國內(nei) 外環境和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要求,推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本理念、基本方略和主要抓手就是創新。這個(ge) 時期的創新的確需要全方位,這不僅(jin) 是順應第四次技術革命、產(chan) 業(ye) 革命蓄勢待發的大趨勢,促進產(chan) 品變革、技術變革、產(chan) 業(ye) 變革,更是順應市場格局變化,而加快推進要素組合變革、組織管理方式變革、體(ti) 製機製變革,就是要以生產(chan) 力的快速發展推進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適應性調整,也要以經濟基礎的結構性變化推進上層建築的適應性變化。就是說,“十四五”規劃既要按照結構調整的戰略導向,突出生產(chan) 力創新,也要按照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要求,更加重視製度創新。



充分研判落實“關(guan) 鍵詞”


但不可否認當前的國際、國內(nei) 環境不同以往,隻有兼顧才能讓“十四五”規劃“關(guan) 鍵詞”更為(wei) 符合發展規律,落實更加有的放矢。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yan) 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men) 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cong) 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專(zhuan) 家認為(wei) ,好的規劃編製是要針對現實、解決(jue) 當前的矛盾和問題,才能為(wei) 後一個(ge) 時期更好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要做好統籌兼顧。“編製好‘十四五’規劃,要充分把發展機遇研判準,把困難挑戰分析透,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當前發展階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實事求是、遵循規律,提出‘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工作思路、重點任務,給社會(hui) 良好預期,激勵全國上下努力奮進。”

還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總的來看,“十四五”規劃編製可能會(hui) 難於(yu) 以往,因為(wei) 中國正麵臨(lin) 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複雜國內(nei) 外環境。盡管如此,中國完全有可能通過全方位創新,更好地激發國內(nei) 微觀主體(ti) 的發展活力和增長能力,進一步改善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效率,使經濟增速保持更平緩並延續更長的增長平台期。

為(wei) 此,要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支撐。

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範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圍繞增強發展內(nei) 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ju) 措,尤其要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hui) 關(guan) 係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更大進展。

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更加注重發揮社會(hui) 力量作用,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產(chan) 業(ye) 創新力和競爭(zheng) 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水平。


聲明:部分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侵權請後台留言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