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 2019年中國裝備工業發展形勢展望
發布日期:
2019-06-20

回顧2018年,我國裝備工業(ye) 經濟運行總體(ti) 平穩。展望2019年,我國裝備工業(ye) 整體(ti) 延續平穩增長態勢,機械工業(ye) 總體(ti) 平穩向好,智能製造推進逐步深化,高端裝備持續創新發展。總體(ti) 來看,雖然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外部環境日益嚴(yan) 峻,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任務繁重,但總體(ti) 上我國裝備工業(ye) 發展機遇仍舊大於(yu) 挑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yu) 裝備工業(ye) 將加速融合,工業(ye) 機器人、增材製造、智能網聯汽車以及無人機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培育中不斷發展壯大。以下內(nei) 容本文摘自《自動化博覽》2019年5月刊,由天拓四方推薦閱讀。





1

對2019年形勢的基本判斷





(1)整體(ti) 延續平穩增長態勢


2018年,全球主要經濟體(ti) 增長態勢分化明顯,貿易保護主義(yi) 不斷抬頭,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嚴(yan) 重影響全球經濟增長信心,世界經濟複蘇趨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liang) 年多來首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所帶來的嚴(yan) 峻挑戰,在製造強國、“一帶一路”等戰略持續推進下,我國裝備工業(ye) 保持平穩增長。


1~9月,全國規模以上裝備製造企業(ye) 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8.6%,增速高於(yu) 全國工業(ye) 增加值增速2.2個(ge) 百分點。預計全年裝備工業(ye) 增速將延續平穩增長態勢,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速將保持在7%左右。進出口方麵,裝備工業(ye) 進出口均保持較快增長,總體(ti) 上保持外貿順差。2018年1~7月,機械設備出口同比增長16.5%,進口同比增長26.9%,貿易順差達到1271.4億(yi) 美元。預計全年裝備工業(ye) 進出口形勢仍然較為(wei) 樂(le) 觀。


預計2019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將在孕育中持續演變,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國際貿易摩擦雖將持續,但在接觸與(yu) 對話協商中有望得到緩解。我國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在製造強國等戰略深入實施、國內(nei) 市場需求持續升級及重點工程加快建設的帶動下,我國裝備工業(ye) 將圍繞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動能轉換、提質增效等主題,持續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速有望保持在7%左右。進出口方麵,我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在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直接帶動下,國際產(chan) 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有望持續深入推進,裝備產(chan) 品進出口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機械工業(ye) 總體(ti) 平穩向好


2018年,隨著機械工業(ye) 持續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行業(ye) 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初顯成效,機械工業(ye) 經濟運行平穩向好的趨勢進一步鞏固,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超過全國工業(ye) 平均水平,產(chan) 銷平穩增長、訂貨好於(yu) 預期、投資有所改善,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增強。2018年1~8月機械工業(ye) 實現主營業(ye) 務收入14.5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9.28%,增加值增速為(wei) 7.6%,同比下降1.76個(ge) 百分點,比同期全國工業(ye) 增速落後0.56個(ge) 百分點。1~8月機械工業(ye) 虧(kui) 損企業(ye) 虧(kui) 損麵達到18.34%,同比上升1.28個(ge) 百分點。智能製造相關(guan) 的產(chan) 品增速迅猛,如工業(ye) 自動調節儀(yi) 表與(yu) 控製係統、分析儀(yi) 器及裝置、試驗機、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同比增速在17%~42%。工程機械類產(chan) 品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如挖掘機增速達60%、裝載機、推土機、平地機和汽車起重機產(chan) 量也超過30%。產(chan) 量同比下降的產(chan) 品主要為(wei) 農(nong) 機裝備、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等過去幾年增長較快的產(chan) 品。


預計2019年,影響機械工業(ye) 的不確定因素仍較多,機械工業(ye) 主要服務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仍將處於(yu) 去產(chan) 能調整階段,市場需求依然低迷,固定資產(chan) 投資回升趨勢不強。同時,高端產(chan) 品供應不足、低端產(chan) 品供應過剩的不平衡狀態仍將持續,機械行業(ye) 短板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將突出,提升行業(ye) 發展質量的任務依然艱巨。工業(ye) 機器人、工業(ye) 自動調節儀(yi) 表與(yu) 控製係統、分析儀(yi) 器及裝置以及民用無人機、冰雪裝備等新產(chan) 業(ye) 新產(chan) 品將保持快速增長,工程機械等周期性複蘇將會(hui) 持續,隨著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行業(ye) 經濟運行將有望保持穩步增長,工業(ye) 增加值、主營業(ye) 務收入以及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趨勢大體(ti) 與(yu) 2018年持平。


(3)智能製造推進逐步深化


經過近幾年的持續試點探索,智能製造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截止目前,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網絡協同開發、在線監測、遠程診斷與(yu) 雲(yun) 服務等為(wei) 代表的新業(ye) 態、新模式得到快速發展,無線通信技術WIA-FA標準等7項國際標準、“智能製造對象標識要求”等74項國家標準相繼發布,初步建立了與(yu) 國際同步的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高檔數控機床、工業(ye) 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業(ye) 務管理係統、工業(ye) 控製係統等智能製造關(guan) 鍵技術裝備和核心工業(ye) 軟件取得一係列重要突破。阿裏雲(yun) 、三一重工、海爾等大型企業(ye) 紛紛布局建設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中小微企業(ye) 智能轉型加速推進,一批裝備企業(ye) 、工業(ye) 自動化供應商、軟件開發商、用戶企業(ye) 等加速向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轉型。


預計2019年,我國智能製造發展將在應用示範、跨行業(ye) 推廣、上下遊企業(ye) 拓展等方麵加快推進由“點上示範”向“麵上推廣”的轉變。隨著資金、人才、技術等加速向智能製造領域集聚,一方麵,企業(ye) 對智能製造的認識、理解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成為(wei) 大型企業(ye) 發展智能製造的重要著力點,關(guan) 鍵環節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改造將成為(wei) 中小企業(ye) 發展智能製造的關(guan) 注點。另一方麵,智能製造供給能力將繼續穩步提升,高性價(jia) 比的智能製造解決(jue) 方案將受到重視。智能製造標準的研製與(yu) 立項工作將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標準試驗驗證平台將達到100個(ge) 以上,製(修)訂的智能製造國家標準數量將超過200項。


(4)高端裝備持續創新發展


2018年,在國家一係列產(chan) 業(ye) 政策的推動下,高端裝備製造業(ye) 發展成效顯著,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成果。如國產(chan) 大型水陸兩(liang) 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完成水上首飛,全球首套高鐵自動駕駛係統完成現場試驗,國產(chan) 自主醫用大型放射治療裝置開始臨(lin) 床試驗治療,世界首台發送端±11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變壓器成功研製,寬體(ti) 客機起落架主起外筒鍛件試製成功。


預計2019年,除了政策長期利好外,國內(nei) 市場需求不斷升級將倒逼我國製造業(ye) 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重大裝備短板工程”的紮實推進將加快國產(chan) 化替代,一批重大裝備得到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應用,自主設計水平和係統集成能力、核心部件研製技術水平逐步提升,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和競爭(zheng) 能力不斷增強。隨著高鐵、核電、衛星應用等高端裝備“走出去”實踐不斷增多,國外對中國裝備的認知和品牌認同將日益增強。




2

需要關(guan) 注的幾個(ge) 問題





(1)裝備工業(ye) 下行壓力較大


一是裝備市場需求低迷。雖然受電力、冶金、煤炭、石化等傳(chuan) 統用戶行業(ye) “去產(chan) 能”影響,釋放出部分更新改造的裝備需求,但相較於(yu) 裝備工業(ye) 的產(chan) 能而言,市場需求仍然明顯不足。部分用戶麵對當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對投資擴大生產(chan) 持謹慎態度,工業(ye) 新建項目不多,地區工業(ye) 投資有所下降,工業(ye) 技改投資增速放緩,從(cong) 而導致裝備產(chan) 品需求下滑。二是融資困難加劇。受國家實施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銀行收縮表外業(ye) 務等因素影響,股市、債(zhai) 市出現“雙殺”,市場整體(ti) 流動性不足,裝備製造業(ye) 融資困難加劇。2018年1~8月,裝備工業(ye) 利息支出同比增長16.8%,融資成本明顯增加。在多重壓力影響下,2018年1~7月,全行業(ye) 利潤總額低速增長,同比增長4.5%,低於(yu) 全國工業(ye) 利潤總額增幅12.6個(ge) 百分點。


(2)企業(ye) 經營難度不斷增大


一是由於(yu) 國內(nei) 承兌(dui) 匯票的泛濫和三角債(zhai) 的蔓延使部分企業(ye) 流動資金周轉困難,企業(ye) 應收賬款持續增加,資金緊張狀況加劇,部分企業(ye) 虧(kui) 損嚴(yan) 重。2018年1~8月,裝備工業(ye) 應收賬款總額達到4.85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1.1%,占全國工業(ye) 應收賬款總額的比重超過1/3。二是原材料、能源、人工等成本支出增長較快。2018年1~8月,裝備工業(ye) 主營業(ye) 務成本同比增長9.7%,分別高於(yu) 同期主營業(ye) 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增幅0.4、5.2個(ge) 百分點。


(3)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一是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模小。工業(ye) 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興(xing) 裝備產(chan) 業(ye) 企業(ye) 規模小且分散,趨同式重複建設問題尚未得到有效遏製,由於(yu) 缺乏關(guan) 鍵技術,高端產(chan) 業(ye) 低端化隱憂尚存,行業(ye) 整體(ti) 競爭(zheng) 力依然較弱,對於(yu) 裝備工業(ye) 的支撐作用較小。二是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占比仍然較大。目前裝備工業(ye) 仍主要集中在傳(chuan) 統產(chan) 品領域,大部分產(chan) 品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附加值低,市場競爭(zheng) 激烈,高檔數控機床、高端專(zhuan) 用生產(chan) 設備等還較大程度依賴進口。三是基礎配套與(yu) 核心供給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缺失,機器人用減速機等關(guan) 鍵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麵急需改善,底層操作係統、CAX(計算機輔助軟件)、MES(製造執行係統)等核心工業(ye) 軟件依然受製於(yu) 人。


(4)貿易摩擦帶來不利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已對我國裝備工業(ye) 產(chan) 生不利影響。一是從(cong) 覆蓋範圍來看,美國政府發布對自中國進口2000億(yi) 美元商品加征關(guan) 稅的清單,占裝備工業(ye) 對美出口額的60.97%,影響較為(wei) 明顯。二是從(cong) 加征關(guan) 稅強度來看,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大多數裝備產(chan) 品附加值相對較低,若加征25%的關(guan) 稅,企業(ye) 利潤基本被吞噬,不但影響企業(ye) 效益,而且多年經營的美國市場也將丟(diu) 掉,長遠影響更大。對於(yu) 濟南二機床、特變電工沈變公司等對美市場依賴度大的企業(ye) 來說,高額關(guan) 稅將使企業(ye) 產(chan) 品喪(sang) 失競爭(zheng) 優(you) 勢,對美出口出現大幅下降,正在執行的項目也將麵臨(lin) 巨額虧(kui) 損,甚至影響到企業(ye) 正常經營。三是從(cong) 自美進口來看,我國需要進口的各類儀(yi) 器儀(yi) 表,汽車行業(ye) 的主控係統、傳(chuan) 動係統等高端產(chan) 品技術主要依賴歐洲和日本,來自美國的影響有限,總體(ti) 可控,但需要預防美歐日聯合對我國采取限製措施以及美國啟動對高端芯片等關(guan) 鍵技術、關(guan) 鍵產(chan) 品和元器件的出口管製,提前部署相關(guan) 應對措施。




3

應采取的對策建議





(1)加快提高創新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工業(ye) 轉型升級專(zhuan) 項資金以及先進製造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國家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業(ye) 投資引導基金等產(chan) 業(ye) 引導基金,實施好高檔數控機床與(yu) 基礎製造裝備、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等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以及“重大裝備短板工程”等,加快突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標誌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chan) 品和重大裝備。二是發揮好動力電池、增材製造、工業(ye) 機器人等國家級創新中心的牽引帶動作用,強化產(chan) 學研用對接,加強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究,突破產(chan) 業(ye) 技術瓶頸,加快技術成果產(chan) 業(ye) 化步伐,不斷總結創新中心建設成功經驗,麵向智能網聯汽車、農(nong) 業(ye) 機械、醫療設備等重點領域,謀劃籌建一批新的國家級創新中心。


(2)深入推進智能轉型


一是把握“前瞻性”,瞄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發展最前沿,提升關(guan) 鍵技術裝備、工業(ye) 軟件、智能製造成套裝備等供給能力和國產(chan) 化水平,探索智能製造新模式,掌握發展智能製造的主動權。二是“階段性”推進,做好智能製造工程的總結、評估以及項目驗收等工作,發揮好遴選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各地區、裝備製造業(ye) 各細分領域需要結合各自發展實際,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梯次推進。三是立足“實用性”,緊密對接市場需求,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wei) 目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製定適合自己的發展策略。四是夯實“基礎性”,加強工業(ye) 互聯網、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搭建一批智能製造標準測試平台,進一步完善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


(3)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一是豐(feng) 富、完善雙邊、多邊對話機製,繼續與(yu) 以德國、日本為(wei) 代表的世界裝備強國圍繞智能製造、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在技術創新、標準互聯互通、人才交流培養(yang) 等方麵開展深度合作。二是支持國內(nei) 企業(ye)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和海外布局,在全球範圍內(nei) 優(you) 化配置創新資源,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鼓勵開展重大項目國際合作和工程承包,推動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石化冶金設備、汽車、工程機械、農(nong) 業(ye) 機械、航空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優(you) 勢領域企業(ye) 實現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


(4)加強行業(ye) 監測研判


一是完善裝備製造業(ye) 經濟運行監測分析製度,定期發布產(chan) 業(ye) 權威數據,提高對未來裝備製造業(ye) 經濟走勢的研判能力,為(wei) 科學決(jue) 策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二是全麵跟蹤分析國內(nei) 外新情況新形勢,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密切跟蹤重點地區、重點行業(ye) 、重點企業(ye) 的運行、出口等方麵的情況,及時掌握國內(nei) 外市場異動和波動。



聲明:部分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侵權請後台留言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