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了最新觀點性文章“走向新一代智能製造”,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智能轉型指明“並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可見我國智能製造的頂層設計上已深刻認識到智能製造/工業(ye) 4.0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補齊短板,並行發力。因此,中國製造企業(ye) 在實施智能製造過程中應“因企而異”,避免盲目跟風和片麵認識。
誤區一:為(wei) 了智能製造而智能製造
由於(yu) 智能製造“大熱”,一些企業(ye) 盲目跟風,存在為(wei) 了“智能製造”而智能製造的現象。企業(ye) 應首先明確要達到的經濟目標——提升質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縮短周期、降低能耗。根據自身的基礎,針對於(yu) 不同的目標,智能製造首要解決(jue) 的問題和采用的技術手段是不同的。
誤區二:智能製造=無人化
許多製造企業(ye) 提出“機器換人”、“無人工廠”的口號。機器可代替人類的大量體(ti) 力勞動,實現高效、高質量精準製造,但不能盲目采用“機器換人”,除了要考慮機器與(yu) 人員置換成本之間的平衡,還需綜合考慮操作場地、信息化接口、維護成本等。而且在2.0、3.0、4.0升級的長時間內(nei) ,機器或“機器人”僅(jin) 僅(jin) 是一種自動化或智能化設備,其很難獨立滿足日益複雜的生產(chan) 要求。
“人”作為(wei) 智能製造的重要資源,在應對定製化生產(chan) 和複雜多變生產(chan) 環境方麵仍處於(yu) 中心地位。特別對於(yu) 現階段“2.0補課、3.0普及、4.0示範”,人、信息係統、物理係統的協同顯得尤為(wei) 重要,智能製造仍需要人工智力參與(yu) 政策解讀、法規約束、知識積累、工匠傳(chuan) 承、文化發揚和統籌組織等,以實現有序生產(chan) 並產(chan) 生效益,這些都是現階段的機器無法替代的。
誤區三:自動化+軟件= 智能製造
自動化和軟件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智能製造強調自動化係統和工業(ye) 軟件的集成與(yu) 縱橫協同,並體(ti) 現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管理理念。除此之外,更需要植入先進的感知係統、控製手段、網絡技術和雲(yun) 計算等,進行長時間的數據收集積累,開展數據分析和建模,並不斷迭代優(you) 化,以實現生產(chan) 過程快速有效的運行,才能支撐先進的製造方式實現自適應,進而應對複雜的生產(chan) 環境。
誤區四:互聯網+大數據= 智能製造
互聯網和大數據隻是提升智能化的手段之一。智能製造的本體(ti) 是“製造”,製造裝備和生產(chan) 過程的數字化是基礎[1]。沒有製造裝備與(yu) 係統的數據采集與(yu) 互聯互通,互聯網、雲(yun) 、大數據都將是無源之水。
曆經CAD、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CIMS)、製造業(ye) 信息化、兩(liang) 化融合、物聯網、兩(liang) 化深度融合、智能製造、互聯網+等概念的“嵌入”,我國製造業(ye) 數字化已有30多年的曆史,但仍有很多企業(ye) 欠缺數字化的基礎——自動化和信息化,及由此產(chan) 生的各種數據庫,另外許多企業(ye) 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實施存在偏差。從(cong) 製造本體(ti) 出發實現智能製造的一個(ge) 基本路線應為(wei) 2.0(自動化)—3.0(信息化)—4.0(智能化)。雖然工業(ye) 2.0並非必須先實現3.0才能追求4.0。在進行升級改造過程中,企業(ye) 應總體(ti) 規劃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方案,並行推進。但這並不意味著工業(ye) 2.0和3.0的技術基礎是可以省略和跨越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強教授呼籲:“不要在落後的工藝基礎上搞自動化,不要在落後的管理基礎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備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搞智能化。”
實現智能製造,首先要打好工業(ye) 自動化和信息化的基礎,再以大數據、互聯網和雲(yun) 等數字化網絡化手段加快4.0進程。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絡,由天拓四方推薦閱讀,僅(jin) 供學習(xi) 使用,不得用於(yu) 商用,引用或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