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我國智能製造發展,既要看到那些占比在10%左右的智能製造水平高的大企業(ye) ,也要顧及90%未成熟的企業(ye)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
當前,我國正全麵提升智能製造創新能力,加快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天拓四方砥礪奮鬥十五載,積極推動“工業(ye) 4.0”和“中國製造2025”,為(wei) 工業(ye) 企業(ye) 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提供智能製造谘詢規劃、智能製造解決(jue) 方案實施和應用服務等智能製造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

在近日舉(ju) 行的中國企業(ye) 500強高峰論壇上,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朱森第表示,國外同行非常羨慕我們(men) 國家推進智能製造的成效,無論從(cong) 力度、速度還是廣度,都比他們(men) 想象的要高得多。“這有賴於(yu) 我國智能製造在頂層設計、標準先行等方麵總體(ti) 部署和推進方略的正確有效。”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隨著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綠色技術的發展,全球製造業(ye) 進入新一輪技術升級周期。現在對於(yu) 我國製造企業(ye) 來說,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將此次的挑戰變成機遇,實現華麗(li) 轉身。
整體(ti) 規劃分步實施
當下,“工業(ye) 4.0”概念炙手可熱。今年3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攜手德國工業(ye) 企業(ye) 博世發布的《借鑒德國工業(ye) 4.0,推動中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研究報告稱,中國製造業(ye) 尚處於(yu) 由工業(ye) 2.0向工業(ye) 3.0過渡階段,即處在利用電子與(yu) 信息技術提升生產(chan) 自動化程度的過程,離基於(yu) 大數據分析實現製造業(ye) 轉型的工業(ye) 4.0尚有距離。
目前,我國製造業(ye) 的現狀是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按照德國工業(ye) 4.0的標準,我國有些大型工業(ye) 企業(ye) 已完成了3.0,智能工廠已很成熟,自動化程度很高,其向4.0邁進就很順利。但還有很多企業(ye) 停留在2.0,有的甚至還處於(yu) 1.0水平,自動化程度非常低,流程沒有標準化,也沒有數字接口,更談不上信息采集。
“可以說,相對工業(ye) 自動化程度已非常高的德國,我國製造業(ye) 還需要大力去補自動化的課。”機械工業(ye) 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表示,“我國製造業(ye) 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去實現3.0的目標。因此,推進我國智能製造發展,既要看到那些占比在10%左右的智能製造水平高的大企業(ye) ,也要顧及90%未成熟的企業(ye)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製定差異化目標,智能轉型的同時也要強化基礎。”
朱森第表示,我國製造業(ye) 由於(yu) 發展不平衡、層次結構差異很大,總的來說要采取並行戰略,即2.0補課、3.0普及、4.0示範。
集控科技董事長蔡明茂表示,站在工業(ye) 4.0的高度審視工業(ye) 2.0的升級,會(hui) 發現“機器換人”並非簡單的“換手”,而是要有“換腦”的長遠規劃。“實現智能製造需要整體(ti) 規劃分步實施。”蔡明茂說,集控科技會(hui) 側(ce) 重解決(jue) 企業(ye) 目前更迫切的問題,但會(hui) 預留未來柔性生產(chan) 改造、大數據係統升級的接口等。
新鬆集團總裁助理李正剛表示,“智能製造不可一蹴而就,要逐步推進,不斷提升,首先是通過自動化生產(chan) 來降低成本、提升產(chan) 品品質的穩定性,接著才是更深層次的革新。”
靶向施策良性循環
中國工程院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研究室主任屈賢明認為(wei) ,當前,我國企業(ye) 亟待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國家、地方和企業(ye) 如何才能把我國的製造裝備和相關(guan) 軟件產(chan) 業(ye) 帶動起來,是我國智能製造必須解決(jue) 的問題。”
“企業(ye) 首先要做一個(ge) 需求分析,明確痛點到底在哪裏。”上海工業(ye) 自動化儀(yi) 表研究院院長徐洪海強調,並不是要把現在所有的技術都盲目地用到企業(ye) 上,造成不相協調的後果。而是要靶向施策,製定適合企業(ye) 特點和實際需求的智能製造發展路徑。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不是所有的行業(ye) 都適合發展智能製造。一般來說,流程行業(ye) 總體(ti) 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要高於(yu) 離散行業(ye) 。在離散行業(ye) 中,產(chan) 品的價(jia) 值越高、產(chan) 量越大、標準化程度越高、產(chan) 品自身智能化水平越高的行業(ye) 就越適合智能製造的發展。
而很多中小企業(ye) 還處於(yu) 自動化生產(chan) 的初級階段,很多企業(ye) 所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檔次較低、規模較小,而且裝配的環節多以工人的手工操作為(wei) 主,這樣的企業(ye) 還不具備發展智能製造的條件,首先要做的是生產(chan) 設備的數字化改造。
集控科技董事長蔡明茂說認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尋找的是‘珍珠項鏈’,但市場上可能隻能提供珍珠。”蔡明茂說,智能製造解決(jue) 方案提供商要考慮的是,如何幫助工廠實現整個(ge) 生產(chan) 過程的閉環,設計從(cong) 研發到生產(chan) 、出售、售後各個(ge) 環節的解決(jue) 方案,根據反饋調整研發創新,提高企業(ye) 盈利。蔡明茂認為(wei) ,智能製造的過程從(cong) 生產(chan) 過程智能化開始,更終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在產(chan) 業(ye) 之間實現互聯互通,在消費者跟產(chan) 業(ye) 之間構成反饋和研發創新的良性循環。
核心技術亟須掌握
當前,智能製造做得比較好的企業(ye) 往往都是規模較大的企業(ye) ,比如海爾、西門子等。智能製造是一種資產(chan) 的投入,因為(wei) 企業(ye) 需要購買(mai) 許多先進設備,要對企業(ye) 的生產(chan) 工藝進行徹底改造,大企業(ye) 財力雄厚,所以走在智能製造的前列。
然而,智能製造並不僅(jin) 僅(jin) 是錢的問題,更根本的優(you) 勢是這些企業(ye) 掌握了產(chan) 品的核心技術,了解產(chan) 品的本質和生產(chan) 工藝特點。
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智能製造?朱森第指出,如果把《中國製造2025》中的願景比作我國製造業(ye) 要營建的一座“塔”,智能製造業(ye) 就是這座“塔”更高的兩(liang) 層,而“塔基”則是“工業(ye) 強基”。離開了“工業(ye) 強基”,智能製造業(ye) 的發展將困難重重。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工業(ye) 基礎主要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guan) 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是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條件,直接決(jue) 定著產(chan) 品的性能和質量。“重視基礎的突破,能夠在智能製造業(ye) 的發展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屈賢明說。
“智能製造核心目的是提升產(chan) 品質量,不能簡單理解為(wei) 機器換人。智能製造未來的模式一定是人機共融。”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院長丁漢表示,發展智能製造,不僅(jin) 要發揮機器優(you) 勢,更要強調人在轉型過程中技能水平的提升。
以工業(ye) 機器人應用為(wei) 例,能否正確操作機器人,實現個(ge) 性化編程,避免機械故障,直接關(guan) 係著工業(ye) 生產(chan) 的品質與(yu) 效率。目前,我國已在船舶、化工、食品、電子等領域大規模開展智能製造試點,但先進製造技術領域人才不足,製造業(ye) 人才培養(yang) 與(yu) 企業(ye) 實際需求存在脫節,生產(chan) 一線職工發展環境有待改善,迫切需要建成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體(ti) 係。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近日表示,我國將推進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等工程,大力培養(yang) 智能製造領域工匠。(本文來源於(yu) 網絡,如有涉及公司或個(ge) 人權益,請及時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