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X.0將至 企業數字化轉型該怎麽做?
發布日期:
2018-01-10

數字經濟正在席卷全球。作為(wei) 效率提升和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數字技術的力量吸引著大批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新業(ye) 務增長的企業(ye) 。

然而從(cong) 數字化投資中獲益並非易事,目前,僅(jin) 有13%的企業(ye) 通過數字化投資實現了效率提升、成本節約和業(ye) 務增長。

該結論來自於(yu) 埃森哲的一項調研。通過對全球21個(ge) 國家的900多家大企業(ye) 高管進行訪談調研,埃森哲發現,由於(yu) 缺乏技術聯合,多數企業(ye) 未能通過數字化投資實現核心業(ye) 務轉型和新業(ye) 務拓展。

為(wei) 了幫助企業(ye) 更好的從(cong) 技術變革中獲益,埃森哲提出了一套具體(ti) 的解決(jue) 方案“工業(ye) X.0”。

“X有兩(liang) 重含義(yi) ,一方麵,X代表交叉,隨著轉型的推進,生產(chan) 和消費之間需要一定意義(yi) 的融合。另一方麵,X也代表未來和未知,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甚至量子計算在內(nei) 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未來將充滿無限可能。” 埃森哲數字服務大中華區主管董事總經理俞毅在接受界麵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

他認為(wei) ,德國的“工業(ye) 4.0”、美國的“工業(ye) 互聯網”和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基本是以智能製造為(wei) 核心,著力推動製造業(ye) 的升級改造,而沒有涉及到生產(chan) 端和消費端的融合。“在不了解消費需求的情況下進行生產(chan) 流程和工藝上的改進,並不能解決(jue) 問題。”

對於(yu) 企業(ye) 來說,“工業(ye) X.0 ”就是工業(ye) 數字化再造。

俞毅認為(wei) ,“工業(ye) X.0”的核心就是由單一產(chan) 品向產(chan) 品加服務模式的轉變。傳(chuan) 統觀念認為(wei) 產(chan) 品就等於(yu) 一個(ge) 硬件,但是現在硬件化是阻礙製造業(ye) 升級改造更大的障礙之一。製造業(ye) 企業(ye) 需要將硬件變成以軟件為(wei) 推動的智能互聯產(chan) 品。同時,該產(chan) 品要能為(wei) 用戶提供個(ge) 性化的非常體(ti) 驗。

以“工業(ye) X.0”進程較快的汽車製造業(ye) 為(wei) 例,目前,智能互聯汽車已經成為(wei) 汽車市場上的新熱點。為(wei) 了取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車企越來越重視消費端的升級。除了針對消費者需求推出了諸如個(ge) 性化外觀設計,個(ge) 性化導航服務等,互聯網汽車企業(ye) 甚至將移動支付,信息獲取融合到汽車係統中。

“一切都是軟件是一個(ge) 正確的判斷,在軟件的基礎上,我們(men) 認為(wei) 一切都是服務。”俞毅說,“工業(ye) X.0”是希望打通生產(chan) 和消費,一方麵能夠通過塑造運營,在生產(chan) 端提高整個(ge) 生產(chan) 的效率。另一方麵,通過在消費端創造個(ge) 性化的非常消費體(ti) 驗,為(wei) 企業(ye) 帶來新的增長點。

由此,埃森哲認為(wei) ,“工業(ye) X.0”的企業(ye) 需要具備智能、活力、互聯和學習(xi) 四個(ge) 價(jia) 值特征。換言之,企業(ye) 生產(chan) 需要更加智能;人員、係統和機器之間需要更加互聯;捕捉市場機會(hui) 要更加敏捷;學習(xi) 能力和適應性也要有所提高,而這些特征貫穿了企業(ye) 生產(chan) 和運營的全過程。

工業(ye) X.0轉型收益顯著 但進展仍然緩慢

根據埃森哲的研究,對於(yu) 企業(ye) 來說,數字技術聯合應用將大幅減少每名員工的成本,同時實現企業(ye) 的市值增長。

數據顯示,聯合自動駕駛、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大數據、機器學習(xi) 和移動計算五項數字技術,企業(ye) 在每名員工身上可平均節省成本8.5萬(wan) 美元以上。而聯合包括自主機器人、移動計算、自動駕駛、3D 打印和機器學習(xi) 在內(nei) 的數字技術,企業(ye) 市值可平均增長逾 60 億(yi) 美元。具體(ti) 到石油和天然氣企業(ye) ,數字技術的聯合應用將幫助企業(ye) 市值增長160億(yi) 美元以上。

“企業(ye) 的變革動力、變革帶來的回報和持續支持變革的基礎已經成為(wei) 企業(ye) 進行工業(ye) X.0轉型的主要阻礙。”俞毅稱。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成熟曾經是企業(ye) 轉型的主要障礙,但現在技術已不再是障礙。

在采訪過程中,“可看得見的回報”被反複提及。俞毅認為(wei) ,“工業(ye) X.0”是一個(ge) 係統性的方案,企業(ye) 需要徹底革新運營模式、生產(chan) 和價(jia) 值鏈。在此過程中,企業(ye) 需要大量長期投資,甚至包括對無形資產(chan) 的投入,但同時,企業(ye) 又要能夠在短時間內(nei) ,至少在可控的時間範圍內(nei) 取得看的見的收益。這一矛盾極大的阻礙著企業(ye) 在“工業(ye) X.0”上的投資進程。

受此影響,過去幾年間,全球“工業(ye) X.0”進展緩慢,埃森哲的數據顯示,全球僅(jin) 有6%的企業(ye) 已經做好擁抱數字時代的準備,而超過72%的企業(ye) 沒有開始進行工業(ye) X.0轉型。

而對於(yu) 中國企業(ye) 而言,由於(yu) 一些“中國式障礙”還有待解決(jue) ,“工業(ye) X.0”整體(ti) 進展還要再慢一些。

“碎片化和多樣化正在製約中國企業(ye) 的發展。”俞毅向界麵記者表示。除大型央企外,中國企業(ye) 過於(yu) 分散,與(yu) 西方企業(ye) 相比,缺乏集約化和自動化。對於(yu) 中國物流行業(ye) 來說,更大的物流企業(ye) ,也隻占到整個(ge) 市場份額的1%。同時,中國企業(ye) 在數字技術的應用程度方麵也有明顯差異。

在製造業(ye) 領域,通過對中國六大製造業(ye) 行業(ye) 170家上市公司的數字化水平進行分析,埃森哲認為(wei) 僅(jin) 有4%的企業(ye) 已經在工業(ye) X.0轉型中搶得先機,兼具數字化投資力度和業(ye) 務成果優(you) 勢。而約有77% 的企業(ye) 還沒有開始轉型。

轉型路上 企業(ye) 可由此起

“企業(ye) 首先需要製定一個(ge) 頂層戰略”俞毅說,“然後按照規劃,一步步來做”。埃森哲在世界經濟論壇期間進行的調研顯示,有85%的企業(ye) 已經意識到數字技術可能將在幾年內(nei) 顛覆原有生產(chan) 方式,但隻有7%的企業(ye) 製訂了全麵的戰略,還有73%的企業(ye) 完全沒有開始規劃。

在做好戰略規劃的同時,企業(ye) 還需要提出明確的路線圖。就埃森哲的觀察,在工業(ye) X.0的轉型實踐過程中,由於(yu) 缺少明確的路線圖,多數企業(ye) 出現了在“大踏步”的推進創新業(ye) 務後因缺少回報而選擇“回頭是岸”的狀況。

在規劃和路線圖製定過程中,更關(guan) 鍵的一點就是平衡好核心業(ye) 務轉型升級和拓展創新業(ye) 務之間的關(guan) 係。其中,在何時,以何種規模、何種速度來引入何種創新業(ye) 務是企業(ye) 必須明確的問題。“這與(yu) 其說是一個(ge) 科學,更多是一個(ge) 藝術。”俞毅坦言。

此外,企業(ye) 還需要創造一個(ge) 全新的數字文化,通過管理運營體(ti) 係的改變,幫助企業(ye) 更好的適應以用戶為(wei) 中心、快速迭代的市場需求。埃森哲認為(wei) 企業(ye) 數字文化需以工業(ye) 設計思維為(wei) 核心,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快速更新。

在汽車製造領域,過去推出一個(ge) 新車型大概要36個(ge) 月,但是現在車企每年都會(hui) 推出多款新車。以車用兒(er) 童安全座椅為(wei) 例,過去消費者對於(yu) 座椅的要求就是保障安全,現在在保障安全的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兒(er) 童的形體(ti) 特征,汽車的內(nei) 觀設計,以滿足舒適性和美觀。在設計過程中,包括大數據,3D建模和3D打印在內(nei) 的數字技術讓生產(chan) 商可以在幾周甚至幾天內(nei) 就設計出個(ge) 性化的新產(chan) 品。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企業(ye) 在進行工業(ye) X.0的時候一定要全麵覆蓋。”俞毅強調,“數字化投入的數量和質量同樣重要。”埃森哲在與(yu) 工信部合作的企業(ye) “數字出色績效指數”的調研中發現,很多企業(ye) 的運營績效與(yu) 數字化投入範圍和高度,呈非常直接的關(guan) 係。

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已經達到22.6萬(wan) 億(yi) 人民幣,占到GDP的30.3%。而到2025年,全球各個(ge) 行業(ye) 的數字化轉型有望帶來約100萬(wan) 億(yi) 美元(約合6,600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的社會(hui) 及商業(ye) 潛在價(jia) 值。

“未來,增長的爆發點更多來自於(yu) 製造和生產(chan) 端。”俞毅表示。

隨著消費者和生產(chan) 商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其釋放出的經濟潛力和創新能力將是無窮的。埃森哲希望與(yu) 中國客戶一同努力,在今後五到十年內(nei) ,在工業(ye) X.0轉型的全球版圖上,使中國企業(ye) 成為(wei) 全新的,甚至是跨越式發展的典範。

聲明:部分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侵權請後台留言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