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收藏 | 讓智能製造取得經濟成功
發布日期:
2017-09-14

對企業(ye) 來說,智能製造的道理知道了很多,落實到行動上卻往往很遲緩。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王陽明有個(ge) 觀點:如果沒法做到“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得不完整、不深入。

迅速收藏 | 讓智能製造取得經濟成功


企業(ye) 關(guan) 心的是,能否通過推進智能製造來賺錢。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上機器人不一定能賺錢;上MES、ERP也不一定能賺錢加強服務業(ye) 不一定能賺錢;研發、創新和提高質量也不一定能賺錢。這就應了那句話:“世界上更難的事情有兩(liang) 種:把自己腦子裏的想法裝入別人的腦子中,把別人口袋裏的錢裝入自己的口袋。”

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麽(me) 難呢?按照理解,推進智能製造的過程中,涉及到的邏輯環節很多。每個(ge) 環節都可能出現風險。而更大的風險是意識不到某些環節或風險的存在。下麵我們(men) 一起羅列一下:

眾(zhong) 所周知,智能製造之所以能夠賺錢,本質是因為(wei) 能夠通過采用新的技術手段(條件)、更好地滿足市場新的需求。這裏強調兩(liang) 個(ge) “新”字,是因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要素是創新的動力:如果不結合新的變化,創新是非常難的。我們(men) 要考慮的邏輯,就是把需求和技術手段兩(liang) 者結合起來、聯結起來。下麵以需求為(wei) 切入點討論這個(ge) 問題。

未來社會(hui) 對製造業(ye) 的新需求來源於(yu) 兩(liang) 個(ge) 更基本的變化:經濟發展和老齡化。這兩(liang) 點的結果是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對產(chan) 品質量要求的提升。這兩(liang) 個(ge) 要求不是獨立的。比如,勞動力成本提高,意味著人的時間更值錢,這就要求產(chan) 品質量、設備質量要提升、服務的內(nei) 容要增加,以減少人的麻煩、節省人的時間、提高人的安全。時間更值錢,也意味著交貨期要求提升、生產(chan) 效率要提升。這兩(liang) 點加在一起,都要求高的自動化水平、高附加值產(chan) 品、提高服務的比例等等。這些要求,會(hui) 隨著經濟發展和老齡化日趨增強。總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you) 勢一定會(hui) 逐步喪(sang) 失掉。如果這個(ge) 矛盾不解決(jue) ,中國經濟就會(hui) 停頓、社會(hui) 甚至可能會(hui) 產(chan) 生動亂(luan) 。

於(yu) 是,下麵的邏輯就是:企業(ye) 要調整自己,以適應這個(ge) 社會(hui) 需求。提高自動化水平、服務水平、設計能力、質量水平就是這個(ge) 道理。有人可能要問:這些都是好事過去為(wei) 什麽(me) 不做?因為(wei) 過去企業(ye) 更關(guan) 注的是成本。還有人要問:現在都賣不出去,成本提高了怎麽(me) 賣得動?要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恐怕要從(cong) 占領高端市場開始。從(cong) 發展趨勢看,犧牲質量的低成本競爭(zheng) 一定是慢性自殺。等到低成本競爭(zheng) 的企業(ye) 紛紛倒閉了,企業(ye) 的生態就發生變化了。

企業(ye) 怎樣才能完成這樣的轉變呢?要完成這種轉變,常常需要係統性的思考。這就是安司長說的,企業(ye) 要轉型、要創新——這裏的轉型創新,應該是市場定位、業(ye) 務方向、組織流程、激勵機製等多個(ge) 方麵,而不僅(jin) 僅(jin) 是技術。而這個(ge) 轉變,要利用ICT技術帶來的機遇,如推動智能製造。智能製造更大的優(you) 勢,就是發揮係統性的作用,比如常說的推進協同、共享、重用。當然,ICT技術本身也要做係統的考慮,如工業(ye) 4.0提到的三個(ge) 維度的信息集成;大數據和知識的積累等等。

要完成這個(ge) 轉變,會(hui) 遇到理清利益關(guan) 係的問題。包括企業(ye) 和合作夥(huo) 伴的關(guan) 係、和用戶的關(guan) 係、企業(ye) 內(nei) 部部門之間的關(guan) 係、企業(ye) 和員工之間的關(guan) 係。要進行係統性的改變,就必須處理好這些係統性的關(guan) 係,讓大家的利益都是一致的。如果不是多贏,根本就推動不了。知識共享和協同就是典型。

完成係統性的轉變,當然要涉及到新技術的應用。考慮這個(ge) 問題的關(guan) 鍵,是學會(hui) 從(cong) “投入產(chan) 出比”的角度考慮技術問題。談到創新時,很多人談論的是技術設想——甚至是夢想、幻想。具體(ti) 的表現是,技術和業(ye) 務的之間的關(guan) 係都沒有理清楚。我們(men) 知道:技術是在業(ye) 務活動中創造價(jia) 值的,如果技術與(yu) 業(ye) 務的關(guan) 係沒有理清楚,技術原理其實是不清楚的。

就像常舉(ju) 的一個(ge) 例子:某單位要搞節能儀(yi) 表,卻不清楚這個(ge) 儀(yi) 表用在什麽(me) 地方。這就是技術原理不清楚。技術原理清楚之後,意味著技術與(yu) 業(ye) 務的關(guan) 係就清楚了。也就大體(ti) 上能夠估算機製創造的邏輯了(當然,算清楚很難)。價(jia) 值來源於(yu) 業(ye) 務,對於(yu) 智能製造來說,業(ye) 務的價(jia) 值來源於(yu) 大尺度的協同與(yu) 優(you) 化、科學的決(jue) 策、減少人的失誤、提高決(jue) 策和執行的速度等等,而不僅(jin) 僅(jin) 似乎減少人的勞動強度或勞動量。這就是前麵所提到的係統觀點。

對智能製造來說,技術的成本和受益特別要重視兩(liang) 點。收益來源於(yu) 精益、成本流失於(yu) 失誤。這樣,問題的難點就轉移到了技術細節上來了。這些問題,隻有企業(ye) 內(nei) 部的人和業(ye) 務專(zhuan) 家才能幫助解決(jue) 。

對企業(ye) 家來說,一定要意識到:新技術的應用不等於(yu) 技術本身的創新。比如,某企業(ye) 上ERP,是新技術的應用,創新的比例未必很高。智能製造之所以能夠變得更火,就是新技術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新技術提供商的增多,必然導致新技術成本的降低。而新技術成本降低的背後,是ICT基礎技術的成本降低。所以,ICT基礎技術的發展,是智能製造更根本的動力。

由此可見,推進智能製造的風險大體(ti) 來源於(yu)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個(ge) 是戰略方麵,一個(ge) 是戰術層麵。戰略層麵是對公司領導的要求,包括戰略定位的確定、資源的配置與(yu) 供給;而戰術層麵則是對技術團隊的要求,即避免失敗於(yu) 細節。在這兩(liang) 個(ge) 風險中,更大的風險來自於(yu) 企業(ye) 的領導:有些鄉(xiang) 村中的小型企業(ye) 都能成功完成智能轉型,他們(men) 難道不是更缺乏技術人才嗎?沒有清晰的戰略規劃,隻在戰術層麵、部門層麵推進智能製造,或許是企業(ye) 更大的風險所在。很容易導致所謂的“葉公好龍”。


聲明:部分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侵權請後台留言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