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數十年的崛起,離不開各地大大小小的工業(ye) 園區。本文縱觀海內(nei) 外的園區轉型實踐,總結出兩(liang) 種典型模式,供中國的工業(ye) 園區借鑒。文章指出,中國的傳(chuan) 統工業(ye) 園區應盡快完成從(cong) 龍頭項目招商者到產(chan) 業(ye) 生態塑造者,從(cong) 園區管理者到城市服務者的角色轉換。
中國的傳(chuan) 統工業(ye) 園區應盡快完成從(cong) 龍頭項目招商者到產(chan) 業(ye) 生態塑造者,從(cong) 園區管理者到城市服務者的角色轉換。
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的崛起,大大小小的工業(ye) 園區可謂功不可沒。除了為(wei) 各地帶來不菲的稅收,貢獻了顯著的GDP,還催生了地方政府經營城市和土地的積極性,不斷擴大著城市邊界和建設用地規模。
但與(yu) 此同時,傳(chuan) 統工業(ye) 園區也麵臨(lin) 著日益嚴(yan) 峻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土地廠房閑置、與(yu) 周邊區域的連通性差、功能配套嚴(yan) 重不足、就業(ye) 和消費結構不匹配等等。尤其在當下以智能製造為(wei) 代表的產(chan) 業(ye) 升級和新一輪城市更新的雙重衝(chong) 擊之下,中國經濟曾經的助推器——數以千計的傳(chuan) 統工業(ye) 園區正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縱觀海內(nei) 外的園區轉型實踐,不乏應對產(chan) 業(ye) 、城市發展衝(chong) 擊的優(you) 秀案例。從(cong) 中我們(men) 總結出兩(liang) 種典型模式,以供中國的工業(ye) 園區借鑒。
模式一:產(chan) 業(ye) 升級牽引型
代表案例:新加坡裕廊工業(ye) 園
裕廊工業(ye) 園區位於(yu) 新加坡島西南部濱海地帶,是起步於(yu) 20世紀60年代的老牌園區,幾十年來始終秉持以產(chan) 業(ye) 升級牽引園區轉型發展的模式。
自2013年以來,裕廊工業(ye) 園開始致力於(yu) 打造工業(ye) 4.0時代的“未來園區”:在產(chan) 業(ye) 方麵,通過打造Maker's Space等協同創新加速平台吸引機器人技術、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的創新創業(ye) 企業(ye) ,短短時間已吸引100餘(yu) 家細分領域領軍(jun) 企業(ye) 的470億(yi) 美元投資。
同時,園區也是新加坡“智慧國”計劃的重要試驗基地,園區內(nei) 裝有數千個(ge) 傳(chuan) 感器,有超過20家公司和機構一同開展數十項智慧城市應用的研發,包括社區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係統、殘疾人輔助智能裝備等等。在城市建設方麵,裕廊未來園區圍繞新產(chan) 業(ye) 創新、創業(ye) 、創意人才的需求進行改造,打造垂直一體(ti) 化綜合產(chan) 業(ye) 樓宇、科創人才公寓、全天候的複合式商業(ye) 配套、5分鍾可達可見的綠地係統等等,充分實現“居職平衡”。
這些以產(chan) 業(ye) 為(wei) 牽引的持續創新探索,不僅(jin) 使得裕廊以新加坡1/10的土地貢獻了超過25%的GDP,更使其成為(wei) 新加坡孕育新一代產(chan) 業(ye) 的搖籃,堪稱工業(ye) 園區的轉型發展典範。
模式二:文化創意導入型
代表案例:西班牙畢爾巴鄂工業(ye) 區
畢爾巴鄂是位於(yu) 西班牙北部的老工業(ye) 基地,以鐵礦石出口和製鐵聞名。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航運轉移、勞動力需求變化等新問題的出現,城市日益衰落,尤其是1983年的大洪災更是觸發了一場毀滅性的產(chan) 業(ye) 和城市發展危機。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畢爾巴鄂開始實施以文化、藝術、旅遊設施建設為(wei) 主導的綜合性城市複興(xing) 計劃,包括協同19家科研機構和私企采用公私合營方式成立BM30協會(hui) “智庫”,以當地儲(chu) 蓄銀行BBK作為(wei) 金融平台對藝術展覽館等文化藝術類旗艦項目的興(xing) 建提供支持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政府與(yu) 古根海姆基金會(hui) 共同邀請美國建築大師蓋裏設計古根海姆博物館,打造了當地地標性的設施。借力古根海姆效應,當地還邀請了多位世界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各種標誌性建築,包括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設計塔樓、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改造廢舊紅酒倉(cang) 庫等。
這一城市複興(xing) 計劃收到了奇效:建築和博物館帶來了上億(yi) 歐元的收入,門票收入占稅收的4%,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收入增長20%以上。同時,周邊湧現了2000多家文創企業(ye) ,為(wei) 其他產(chan) 業(ye) 增速的10倍。20年間,GDP工業(ye) 占比由49%下降至27%,服務業(ye) 則由36%上升62%。2010年,畢爾巴鄂獲得有著城市諾貝爾獎之稱的“李光耀世界城市獎”,成為(wei) 以文化創意促區域轉型的楷模。
立足中國的產(chan) 業(ye) 和城市發展特點,我們(men) 認為(wei) 中國的工業(ye) 園區應當有機結合兩(liang) 種模式的特點,圍繞以下幾個(ge) 方麵著力推動自身的轉型(見圖)。

首先,依托主業(ye) 資源沉澱,搭建產(chan) 業(ye) 深度服務平台。中國傳(chuan) 統工業(ye) 園區早期的發展壯大往往依賴於(yu) 一些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的旗艦項目落位,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feng) 富的產(chan) 業(ye) 資源,其中不乏成熟的產(chan) 品研發係統、領先的檢驗檢測設備、先進的數控設備等等,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其附著的軟性能力,包括新產(chan) 品研發的項目管理能力、全球的供應鏈整合能力、關(guan) 鍵技術工藝攻關(guan) 能力等等,這些都是亟待轉型的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和創新型企業(ye) 所缺乏的核心資源,理應積極吸收好好利用,而不應另起爐灶。
依托這些資源搭建研發支持、硬件加速等深度的產(chan) 業(ye) 深度服務平台,可以有效幫助創新型企業(ye) 完成從(cong) 產(chan) 品原型到規模化試產(chan) 的過程轉化,有效孵化工業(ye) 機器人、工業(ye) 互聯網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也可作為(wei) 輻射帶動交通、物流等中大型企業(ye) 智能化改造中的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yang) 基地,從(cong) 而成為(wei) 園區進一步升級的基石。
其次,增加跨界協作的開放空間。下一代的產(chan) 業(ye) 生態對於(yu) 跨界、跨環節協作要求極高。建議園區增加眾(zhong) 創空間、互動交流平台等便於(yu) 交流協作的空間,以及公共實驗室、共享3D打印室等開放式的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鼓勵跨界靈感碰撞,也方便研發、測試、生產(chan) 、營銷等多環節聯動協作,以便更好地服務於(yu) 創新型產(chan) 業(ye) 。另外,整個(ge) 園區也應增強與(yu) 周邊的通達性,可以考慮設置休憩休閑活動場所,提升整個(ge) 園區的活力。
再次,充分融入文化、創意元素。隨著中國中產(chan) 階級消費意識的覺醒,其對於(yu) 文化、藝術、創意體(ti) 驗的追求日益強烈。在新一代園區中融入相應元素將會(hui) 極大地增加園區的吸引力。這些元素可以小到現代藝術雕塑、大到像誠品書(shu) 店這樣的社交體(ti) 驗式旗艦店。成都東(dong) 郊記憶便是一個(ge) 成功案例:300畝(mu) 的園區有機融合了創意辦公、文化演藝、工業(ye) 展覽館等豐(feng) 富的業(ye) 態,既帶來了超百億(yi) 元的產(chan) 值,也收獲了超百萬(wan) 的人流。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新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機會(hui) 的持續噴發,跨界協作必將日漸頻繁,人們(men) 對於(yu) 居職平衡、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也會(hui) 更為(wei) 強烈。中國的工業(ye) 園區應盡快完成從(cong) 龍頭項目招商者到產(chan) 業(ye) 生態塑造者,從(cong) 園區管理者到城市服務者的角色轉換,從(cong) 而激發新的發展機會(hui) ,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