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製造業(ye) 規模全球第一,工業(ye) 軟件作為(wei) 工業(ye) 技術軟件化的產(chan) 物,是工業(ye) 知識的結晶,更是製造強國的“國之重器”。近年來,認識到發展工業(ye) 軟件的重要性,政策持續支持工業(ye) 軟件發展,部分工業(ye) 軟件技術已實現突破。在政策、產(chan) 業(ye) 、技術多重因素下,我國工業(ye) 軟件行業(ye) 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工業(ye) 軟件是指在工業(ye) 領域裏進行研發設計、業(ye) 務管理、生產(chan) 調度和過程控製的相關(guan) 軟件與(yu) 係統。在軟件行業(ye) 中,工業(ye) 軟件隻占很小的比例,卻是工業(ye) 製造的大腦和神經,堪稱工業(ye) 領域的“皇冠”,其中高端軟件更是“皇冠”上的“明珠”。在近年來幾次“卡脖子”事件中,工業(ye) 軟件和芯片是同時擊中中國製造的“軟”“硬”兩(liang) 把利劍。但芯片萬(wan) 眾(zhong) 矚目,相反工業(ye) 軟件作為(wei) “製造強國”最大短板卻未引起社會(hui) 各方足夠重視。
產(chan) 業(ye) 現狀
國產(chan) 廠商崛起正當時。我國工業(ye) 軟件2020年達到近兩(liang) 千億(yi) 市場規模,且仍以每年15%左右的增速增長,增速快於(yu) 全球平均水平,潛力巨大。但國產(chan) 工業(ye) 軟件廠商普遍規模較小,市占率較低,其中設計軟件國產(chan) 廠商份額僅(jin) 5%左右,與(yu) 國外產(chan) 品差距較大,而生產(chan) 控製類和信息管理類產(chan) 品國產(chan) 份額較高,但在高端產(chan) 品上仍有較大的國產(chan) 替代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wei) 我國工業(ye) 化進程起步晚,工業(ye) 基礎相對薄弱,對工業(ye) 知識和技術經驗的積累不夠重視,進而導致重要工業(ye) 軟件的發展與(yu) 國際領先水平存在較為(wei) 明顯的差距。

在此情形下,我國對工業(ye) 軟件自主化水平提升極為(wei) 重視。2021年2月,科技部發布《關(guan) 於(yu) 對“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18個(ge) 重點專(zhuan) 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工業(ye) 軟件為(wei) 18個(ge) 重點專(zhuan) 項之一。其中《“工業(ye) 軟件”重點專(zhuan) 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建議》提出到2025年,引領現代製造業(ye) 發展的新模式、新平台、新體(ti) 係和新業(ye) 態逐步形成,核心工業(ye) 軟件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基於(yu) 工業(ye) 互聯網的工業(ye) 軟件平台及數字生態逐步形成,工業(ye) 軟件自主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推動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生態創新以及技術體(ti) 係、生產(chan) 模式、產(chan) 業(ye) 形態和價(jia) 值鏈的重塑。2021年4月,工信部發布了《“十四五”智能製造規劃》(征求意見稿),該規劃提出到2025 年,突破一批研發設計軟件,開發一批行業(ye) 專(zhuan) 用軟件,控製執行、生產(chan) 製造和經營管理等軟件市場競爭(zheng) 力進一步提升,研發一批達到國際同類水平的新型軟件。
產(chan) 業(ye) 剖析
工業(ye) 軟件主要包括研發設計類工業(ye) 軟件、生產(chan) 製造類工業(ye) 軟件、經營管理類工業(ye) 軟件、嵌入式工業(ye) 軟件等,其中嵌入式軟件占比最高。

研發設計類工業(ye) 軟件是我國工業(ye) 軟件這一“短板中的短板”。我國的高端CAD、CAE、PLM等工業(ye) 軟件市場被SAP、西門子、達索、PTC等國外廠商所壟斷,國內(nei) 本土企業(ye) 在這一領域麵臨(lin) 著一定的挑戰。當前CAD市場中外資企業(ye) 處於(yu) 絕對的壟斷地位,同時國內(nei) 企業(ye) 中中望軟件、華天軟件在CAD領域也具備了一定的積累。EDA市場當前呈現Synopsys、Cadence、MentorGraphics三足鼎立的局麵,國內(nei) 也湧現出華大九天、芯禾科技等本土廠商。PLM軟件中,國際巨頭西門子、達索、PTC是PLM市場的三大技術引領者,我國進入PLM領域市場較晚,在技術服務水平上與(yu) 服務範圍覆蓋度上與(yu) 國外的企業(ye) 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一些國內(nei) 本土企業(ye) 在一些細分領域有著不俗的表現,例如,航天神軟、金航數碼在軍(jun) 工航天市場有突出表現。可以看到,在研發設計類工業(ye) 軟件這一“短板中的短板”領域,國內(nei) 企業(ye) 已經開始奮起直追。
生產(chan) 製造類工業(ye) 軟件外資廠商占據市場的主要份額,國內(nei) 廠商呈追趕態勢,當前已是同台競技的局麵。以Siemens、Schneider、Honeywell和GE為(wei) 例,這四家公司在該領域占據中國近三成市場,但同時國內(nei) 企業(ye) 在MES、SCADA等主要細分市場出現國內(nei) 龍頭廠商,例如寶信軟件、中控技術等企業(ye) 。國內(nei) 廠商陸續崛起,當前生產(chan) 管控類軟件已呈現中外廠商同台競技的局麵。
經營管理類工業(ye) 軟件國內(nei) 企業(ye) 具備較好的發展水平,但是高端的管理運營類工業(ye) 軟件仍被國外企業(ye) 主導。以金蝶、用友網絡為(wei) 代表的本土企業(ye) 在經營管理類領域占據國內(nei) 市場較大的市場份額,以SAP與(yu) Oracle為(wei) 代表的國外企業(ye) 在國內(nei) 市場中也有一定的份額,且其占據的主要是高端市場份額。
嵌入式工業(ye) 軟件領域國內(nei) 企業(ye) 具備一定的發展優(you) 勢,在新技術催化下未來可能迎接新的發展機遇。以工業(ye) 通信類嵌入式軟件為(wei) 例,華為(wei) 是該領域的核心參與(yu) 者,在我國市場中占據著絕大部分的份額。隨著5G等技術的發展,工業(ye) 通信很可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cong) 而使華為(wei) 、中興(xing) 等企業(ye) 進一步提升其市場競爭(zheng) 力。
產(chan) 業(ye) 發展建議
持續釋放政策紅利,促進工業(ye) 軟件深入發展。工信部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在國際合作、重點領域和技術突破、垂直行業(ye) 應用試點等方麵進一步細化。對於(yu) 地方政府來說,要將工業(ye) 軟件作為(wei) 一個(ge) 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完善產(chan) 業(ye) 配套服務體(ti) 係。此外,還要加大工業(ye) 軟件人才引培力度,既包括軟件人才,也包括行業(ye) 專(zhuan) 家。
加速信息技術應用,實現企業(ye) 數字化覆蓋。企業(ye) 要用數字化車間構建一個(ge) 橫向全麵覆蓋各種管理流程、縱向不同層次搭配直通底層數據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網絡,為(wei) 生產(chan) 和管理信息的一體(ti) 化打下基礎,未來需要進一步拓展智能應用的覆蓋範圍和深度功能。
加強行業(ye) 深度研究,打造垂直領域智能應用。行業(ye) 方麵,加強行業(ye) 深度研究,將行業(ye) 積累的工業(ye) 、管理規律與(yu) 人工智能算法結合,整合行業(ye) 數據和企業(ye) 數據,嚐試開發工業(ye) 智能應用。人工智能建立在對特定領域深度學習(xi) 的基礎上,在工業(ye) 領域的智能應用同樣需要豐(feng) 富的行業(ye) 經驗和研究基礎。
強化工業(ye) 知識技術積累,避免出現技術空心化現象。我國工業(ye) 化進程起步相對較晚,工業(ye) 知識積澱對工業(ye) 軟件發展的支撐力不足。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是唯一具備完整工業(ye) 體(ti) 係的國家,具備誕生工業(ye) 軟件巨頭的工業(ye) 環境基礎。對於(yu) 企業(ye) ,應重視項目產(chan) 出的知識和技術成果的軟件化,並加強成果的應用;對於(yu) 政府,可以加強對關(guan) 鍵工業(ye) 基礎知識和技術的支持力度,鼓勵引導軟件企業(ye) 、裝備製造商、用戶、科研院所強化協同,聯合開發麵向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和製造全過程各環節的核心工業(ye) 軟件。
緊抓工業(ye) 互聯網發展機遇,探索“換道超車”。對於(yu) 我國工業(ye) 軟件產(chan) 業(ye) 的發展而言,在強化工業(ye) 知識積澱與(yu) 短板補齊的同時,也應當強調發展模式的創新。工業(ye) 軟件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wei) “單體(ti) 軟件本身的發展——軟件協同應用階段——工業(ye) 互聯網”三大發展階段,當前處於(yu) 向工業(ye) 互聯網發展的重要過渡期,應牢牢抓住這一過渡期帶來的機遇。工業(ye) 互聯網為(wei) 工業(ye) 軟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價(jia) 值平台,工業(ye) 軟件未來的開發和部署將可能圍繞著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體(ti) 係進行架構,在這樣的新發展圖景下,工業(ye) APP將成為(wei) 工業(ye) 軟件發展的新形態,工業(ye) APP將是工業(ye) 互聯網這一操作係統的應用程序。
當今中國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想從(cong) 一個(ge) 製造大國轉向一個(ge) 製造強國,必須攻克工業(ye) 軟件行業(ye)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發展工業(ye) 軟件就是一種軟件強國戰略,工業(ye) 軟件是一切高精端製造的基礎,沒有工業(ye) 軟件,工業(ye) 4.0無從(cong) 談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men) 必須承認差距,發展工業(ye) 軟件這條路注定漫長,卻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