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工廠”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新趨勢和風向標,“照亮”未來智造之路。一些行業(ye) 內(nei) 規模宏大、資金實力雄厚、數字化轉型積極的龍頭企業(ye) ,充分利用已有經驗,正在努力打造更多的“燈塔工廠”,而且這些企業(ye) 還具備了提供數字化解決(jue) 方案的整體(ti) 能力,可以對中小企業(ye) 進行賦能。同時,許多地方也瞄準了“燈塔工廠”這一目標,競相布局、加快構建智能製造的新生態。從(cong) 整體(ti) 經濟角度看,越來越多的“燈塔工廠”有助於(yu) 加速“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是推動製造業(ye) 轉型、加快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國製造業(ye) 發展的環境正在發生顯著改變。一是受逆全球化回潮、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等影響,全球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麵臨(lin) 重構,提高產(chan) 業(ye) 鏈韌性、加強產(chan) 業(ye) 鏈安全的重要性凸顯;二是綠色低碳成為(wei) 全球共識,減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並最終實現碳中和,成為(wei) 世界各國努力的方向,作為(wei) 耗能和排放大戶的工業(ye) 需要加快低碳轉型;三是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新一代消費者成長,人們(men) 對產(chan) 品的品質、附加價(jia) 值的要求增加,彰顯個(ge) 人價(jia) 值的個(ge) 性化、定製化產(chan) 品成為(wei) 消費新方向。
中國《“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設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工信部也推出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相關(guan) 的評價(jia) 標準。今年2月,工信部、發改委等4部委公告了2021年度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揭榜單位和優(you) 秀場景名單,110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和241個(ge) 智能製造優(you) 秀場景上榜。進入新發展階段,工業(ye) 經濟的發展邏輯正在從(cong) “規模擴張”轉向“專(zhuan) 精特新”,大量具有“專(zhuan) 業(ye) 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特征的中小企業(ye) ,立足獨門絕技、做優(you) 做精做強優(you) 勢產(chan) 品,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方陣,向產(chan) 業(ye) 鏈高端進軍(jun) ,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麵也可圈可點,具備獲評“燈塔工廠”的潛質和條件。目前,我國已培育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4762家,帶動省級“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4萬(wan) 多家,入庫企業(ye) 11.7萬(wan) 家。今年,國家層麵擬新培育3000家左右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帶動各省份擴大“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培育規模。天拓四方作為(wei) 2021年度第二批北京市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認定企業(ye) ,充分發揮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的示範作用,用心做好產(chan) 品、堅守技術創新,通過專(zhuan) 業(ye) 的數字化工廠和工業(ye) 互聯網技術能力,打造能夠為(wei) 客戶創造真正價(jia) 值的產(chan) 品和服務,更好地賦能政府、企業(ye) 、教育實現數字化轉型。
天拓四方以十九年工業(ye) 基因及行業(ye) 沉澱為(wei) 基礎,麵向工業(ye) 企業(ye) 提供數字化工廠規劃谘詢、集成設計、實施運維等一站式落地服務,並依托自主研發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助力工業(ye) 企業(ye) 實現全麵數字化轉型。以對中國工業(ye) 發展進程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將自主研發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和世界級智能製造技術及解決(jue) 方案與(yu) 我國工業(ye) 發展實際相結合,形成了行業(ye) 領先的智能製造整體(ti) 服務能力,並自主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數網星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及係列化邊緣計算、數據采集、網絡、通訊、電氣配套等軟硬件產(chan) 品,並於(yu) 2018年成為(wei) 工信部第一批“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優(you) 秀技術供應商”及北京市第一批“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
“十三五”以來,中國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已經得到顯著提升,發展態勢良好。工信部數據顯示,在供給能力方麵,智能製造裝備國內(nei) 市場滿足率超過50%,主營業(ye) 務收入超10億(yi) 元的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達43家。在支撐體(ti) 係上,中國構建了國際先行的標準體(ti) 係,發布國家標準285項,主導製定國際標準28項;培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70餘(yu) 個(ge) 。在推廣應用成效上,試點示範項目生產(chan) 效率平均提高45%,產(chan) 品研製周期平均縮短35%,產(chan) 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湧現出離散型智能製造、流程型智能製造、網絡協同製造、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遠程運維服務等新模式新業(ye) 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