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e) 領域如何推進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都有哪些路徑?
近日,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每日經濟新聞推出的“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直播中,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ye) 經濟聯合會(hui) 會(hui) 長李毅中就“大變局下的製造業(ye) 數字化”主題發表演講,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李毅中表示,發展數字經濟包含兩(liang) 個(ge) 內(nei) 容:一是數字產(chan) 業(ye) 化,一是產(chan) 業(ye) 數字化。“數字產(chan) 業(ye) 化是工具,產(chan) 業(ye) 數字化是目的。”
我國通信技術從(cong) 2G到5G,帶動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迅速躍升。產(chan) 業(ye) 數字化在服務消費領域率先取得成功,工業(ye) 和製造業(ye) 領域的數字化也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李毅中提到兩(liang) 個(ge) 數據:一是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關(guan) 鍵工序的數控化率已經達到55.3%,並且還在持續增加;另一個(ge) 則是研發設計的數字化工具使用率達到74.7%,“已經相當高了。”
他認為(wei) ,互聯網企業(ye) 與(yu) 工業(ye) 企業(ye) 的深度融合,優(you) 勢互補,相得益彰,而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衰我興(xing) 。
重視基礎工業軟件的作用
談及工業(ye) 領域如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李毅中談到4個(ge) 路徑。
首先是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工業(ye) 技術(industry technology)的深度融合。
“這兩(liang) 個(ge) 都簡稱‘IT’,兩(liang) 個(ge) ‘IT’都有各自的先進技術和前沿技術。信息技術對於(yu) 工業(ye) 行業(ye) 的先進技術可以起到助力和引導的作用,但絕不是代替,不能用數字技術來代替工業(ye) 技術,二者各顯風采,相互融合聚變就能迸發出新的能量。”
其次是互聯網企業(ye) 與(yu) 工業(ye) 企業(ye) 的深度融合。“這兩(liang) 類企業(ye) 都在延伸發展,互聯網企業(ye) 要更多地了解實體(ti) 經濟,特別是工業(ye) 製造業(ye) ;工業(ye) 企業(ye) 也要盡快熟悉掌握信息技術,提高數字化、智能化的積極性,增強數字化、智能化的本領。”
李毅中說,這兩(liang) 類企業(ye) 發展的基點應該是跨界融合,優(you) 勢互補,相得益彰,而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衰我興(xing) 。
第三是信息人才和工業(ye) 人才深度融合。李毅中表示,這兩(liang) 類人才都各自成長,同時向複合型發展,已經湧現出一大批優(you) 秀人才,但仍然存在很大缺口,至少是百萬(wan) 級的缺口。“除了人才培養(yang) 以外,還要組織團隊來聯合攻關(guan) ,從(cong) 而可以優(you) 勢互補。”
第四個(ge) 路徑就是培育互聯網平台,為(wei) 企業(ye) 、為(wei) 社會(hui) 服務,同時平台要和服務對象相互融合。李毅中舉(ju) 例說,比如超大型互聯網企業(ye) 和運營商、行業(ye) 的專(zhuan) 業(ye) 平台、區域特色平台、頭部企業(ye) 成功經驗提升的平台等相融合,促成解決(jue) 行業(ye) 共性問題的聯盟。
“這些平台要各自發揮優(you) 勢,從(cong) 而組成數字經濟社會(hui) 服務能力平台,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術供給質量,尤其是要為(wei) 中小企業(ye) 服務,提供解決(jue) 方案。”他說。
李毅中提到,企業(ye) 是市場主體(ti) 、創新主體(ti) ,也是數字化轉型主體(ti) 。“賦能”不存在“賦方”和“被賦方”的主賓關(guan) 係,“賦能”是企業(ye) 的自我變革。除此以外,還要澄清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全麵準確地把握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他舉(ju) 例說,比如認為(wei) 隻要投入數字技術就能實現數字化轉型,仿佛數字技術用得越先進,用得越多,投入越大,就越能夠產(chan) 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從(cong) 而忽視了製造技術。
“另外還有一個(ge) 認識上的誤區,就是對於(yu) 軟件怎麽(me) 看。”李毅中說,我們(men) 推動數字化轉型,還要高度重視基礎工業(ye) 軟件的作用,防止重硬輕軟。軟件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工具和關(guan) 鍵支撐,要軟硬並重、融合應用。
加強數字基建等領域投資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日趨複雜;而在國內(nei) ,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三重壓力”,時有疫情困擾。
李毅中認為(wei) ,從(cong) 國家來說,穩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措施之一還是要深入持續地推進數字化,今後相關(guan) 工作要走深向實。
李毅中提到,數字產(chan) 業(ye) 化當前的重點是要抓兩(liang) 項工作,一是要加強核心關(guan) 鍵技術的攻關(guan) ,提升我們(men) 的自主可控能力。
“雖然國家第一輪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有的任務完成了,但是在電子信息方麵還有很多工作要繼續,比如光刻機、EDA軟件、操作係統、5G技術、工業(ye) 基礎軟件等,這些並沒全部完成,還要繼續下功夫。”
同時,還要加快在網絡、標識解析、平台、安全這幾部分的關(guan) 鍵技術和產(chan) 品的研發,推動邊緣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與(yu) 工業(ye) 互聯網融合的技術研究。
李毅中說,要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舉(ju) 全國之力完成重大專(zhuan) 項和建設項目,還要布局一批前沿技術,比如人工智能、量子技術、未來網絡、開源軟件、第三代半導體(ti) 等。
他進一步闡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在“產(chan) 學研”後麵加了一個(ge) “用”字,這個(ge) 意義(yi) 非常重大。要鼓勵優(you) 先使用國產(chan) 裝備、國產(chan) 材料、國產(chan) 芯片。
“我們(men) 自己研發設備、材料和芯片,要提倡下遊用戶優(you) 先使用,如果你不使用它怎麽(me) 能改進?”李毅中說,隻有讓用戶參與(yu) 到研發的全過程中,這樣才可以帶來市場信息和實踐經驗,在使用中試錯、改進、提高,共同研發的成果才有利於(yu) 去轉化。
第二項工作是加大投資,合理布局。李毅中認為(wei) ,投資要投到加強集成電路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域。在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方麵,半導體(ti) 設備、材料、芯片等,我們(men) 的自給率還比較低,尤其是製造環節比較薄弱,要強鏈補鏈。另外就是要積極有序並可以適度超前地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李毅中強調,產(chan) 業(ye) 數字化工業(ye) 製造業(ye) 是主戰場,要分地區、分行業(ye) ,從(cong) 企業(ye) 抓起。沿海和內(nei) 陸地區,要因地製宜,不盲目攀比。針對離散式和流程式製造的不同特點,要因業(ye) 施策。不同企業(ye) 要因企而異。
李毅中還建議“數字化轉型要由企業(ye) 拓展到產(chan) 業(ye) 鏈,強鏈、固鏈,提升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他認為(wei) ,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ye) 作為(wei) “鏈主”的領軍(jun) 和生態整合作用。以自身數字化轉型成功經驗,推動同行企業(ye) 加快全流程改造,發揮行業(ye) 協調優(you) 勢,利用5G+工業(ye) 互聯網搭建產(chan) 業(ye) 鏈創新生態,帶動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科技型企業(ye) 融入產(chan) 業(ye) 鏈,促進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