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 三部門部署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
發布日期:
2022-07-18

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等三部門近日印發通知,部署開展“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夥(huo) 伴行動。提出將利用5年時間,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chan) 業(ye) 發展共性問題,新增布局30個(ge) 左右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和100個(ge) 左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動建設一批校企創新聯合體(ti) ,開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優(you) 化整合,聯合部署一批協同攻關(guan) 任務,支持高校和企業(ye) 探索協同創新的新機製、新模式,根據龍頭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和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特點,實現與(yu) 高校精準對接,開展不同形式的創新合作,突破一大批製約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強化企業(ye) 需求牽引和市場化導向的知識產(chan) 權布局,有組織推動1000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10000家以上企業(ye) 高質量發展。

關(guan) 於(yu) 組織開展“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夥(huo) 伴行動的通知

教科信廳函〔2022〕2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知識產(chan) 權主管部門,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教育局、工業(ye) 和信息化局、知識產(chan) 權局,有關(guan) 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為(wei)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決(jue) 策部署,加快實施高校科學技術“十四五”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ye) 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chan) 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推動高校與(yu) 企業(ye) 強化創新合作,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決(jue) 定共同組織開展“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夥(huo) 伴行動(簡稱“千校萬(wan) 企”行動)。現將有關(guan) 事項通知如下。

一、總體(ti) 要求

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hui) 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高校有組織科技創新體(ti) 係,推動高校與(yu) 龍頭企業(ye) 、中小企業(ye) 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最大程度發揮高校作為(wei) 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業(ye) 作為(wei) 創新主體(ti) 的協同效應,分工協作、優(you) 勢互補、協同創新,著力突破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快高校知識產(chan) 權和科技成果向企業(ye) 轉移轉化,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企業(ye) 強、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的通道,有力支撐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

二、主要目標

利用5年時間,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chan) 業(ye) 發展共性問題,新增布局30個(ge) 左右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和100個(ge) 左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動建設一批校企創新聯合體(ti) ,開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優(you) 化整合,聯合部署一批協同攻關(guan) 任務,支持高校和企業(ye) 探索協同創新的新機製、新模式,根據龍頭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和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特點,實現與(yu) 高校精準對接,開展不同形式的創新合作,突破一大批製約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強化企業(ye) 需求牽引和市場化導向的知識產(chan) 權布局,有組織推動1000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10000家以上企業(ye) 高質量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協同攻關(guan) 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著力推動高校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開展戰略合作,圍繞企業(ye) 創新需求,探索建立“揭榜掛帥”機製,通過企業(ye) 出題、協同答題的技術攻關(guan) 模式,提升高校與(yu) 企業(ye) 協同創新效率。支持重點“小巨人”企業(ye) 將財政獎補資金用於(yu) 開展校企創新合作。

(二)推動打造一批創新聯合體(ti) 。支持高校和龍頭企業(ye) 、中小企業(ye) 聯合組建重點實驗室、研究院、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產(chan) 學研基地等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ti) ,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探索專(zhuan) 利所有權共享、收益權讓渡等合作機製,推動科技成果共享共用。指導做好創新聯合體(ti) 的知識產(chan) 權歸屬和收益分配工作,鼓勵參照使用《產(chan) 學研合作協議知識產(chan) 權相關(guan) 條款製定指引(試行)》,防範知識產(chan) 權糾紛風險。對於(yu) 協同承擔攻關(guan) 任務並取得良好成效的創新聯合體(ti) ,支持建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和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

(三)優(you) 化整合一批技術創新平台。堅持問題導向和係統布局,強化頂層設計,以重大攻關(guan) 任務為(wei) 牽引,優(you) 化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建設布局,為(wei) 關(guan) 鍵領域發展提供支撐。組織開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優(you) 化整合,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圍繞關(guan) 鍵核心技術、行業(ye) 共性技術突破以及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應用,吸納龍頭企業(ye) 和優(you) 質中小企業(ye) 作為(wei) 參與(yu) 共建單位,通過調整、充實、整合等方式,推動工程中心持續強化創新能力,切實為(wei) 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行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四)探索選聘一批專(zhuan) 家教授作為(wei) 中小企業(ye) 技術導師。實施“校企雙聘”製度,遴選一批專(zhuan) 家教授擔任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技術導師,為(wei) 企業(ye) 提供“一對一”的技術谘詢指導等支持,促進專(zhuan) 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專(zhuan) 利技術在企業(ye) 實現產(chan) 業(ye) 化應用,實現帶去一批技術、推動一批項目、解決(jue) 一批難題。

(五)擇優(you) 派駐一批博士生為(wei) 企業(ye) 提供技術服務。組建“藍火博士生工作團”,根據地方及企業(ye) 技術需求,每年組織在校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師等深入企業(ye) ,為(wei) 企業(ye) 開展科技創新服務,幫助解決(jue) 企業(ye) 實際問題,同時擔任企業(ye) 的高校聯絡員,作為(wei) 企業(ye) 聯係高校的橋梁和紐帶,幫助企業(ye) 對接高校創新資源。

(六)推進實施一批高校專(zhuan) 利開放許可項目。組織高校積極參與(yu) 專(zhuan) 利轉化專(zhuan) 項計劃,篩選有市場化前景、應用廣泛、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參與(yu) 專(zhuan) 利開放許可,鼓勵探索分階段許可等多種定價(jia) 模式,降低中小企業(ye) 技術獲取成本。組織專(zhuan) 場對接活動和線上專(zhuan) 區,集中發布開放許可專(zhuan) 利信息,推動高校專(zhuan) 利技術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

(七)培育孵化一批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和大學生利用原創技術創辦中小企業(ye) ,引導高校專(zhuan) 家團隊、大學科技園、小型微型企業(ye) 創業(ye) 創新示範基地、中小企業(ye) 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國家中小企業(ye) 發展基金等加大對其創新創業(ye) 的支持力度,推動高校孵化培育一批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和創新型中小企業(ye) 。

四、組織實施

(一)建立協同機製。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加強溝通協調,構建完善高校與(yu) 企業(ye) 協同創新對接機製,及時總結推廣校企合作中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大力營造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環境和氛圍。各地教育、工業(ye) 和信息化、知識產(chan) 權主管部門要結合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聯合研究製定政策措施和具體(ti) 舉(ju) 措,定期分類組織開展校企對接活動,加強對協同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快高校知識產(chan) 權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力促進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二)加大激勵引導。發揮好評價(jia) 評估指揮棒作用,把高校科技人員麵向企業(ye) 開展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谘詢和技術培訓以及校企協同創新成果、知識產(chan) 權轉化運用作為(wei) 評價(jia) 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斷優(you) 化評價(jia) 評估體(ti) 係和辦法,激勵高校為(wei) 企業(ye) 服務。將開展校企合作對接服務情況作為(wei) 國家小型微型企業(ye) 創業(ye) 創新示範基地認定的重要參考,促進提升產(chan) 學研合作水平。支持高校完善科研評價(jia) ,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化服務隊伍,推動高校科研人員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三)動員社會(hui) 力量。引導各類技術轉移中心、中小企業(ye) 服務機構、知識產(chan) 權服務機構、行業(ye) 協會(hui) 加強對高校與(yu) 企業(ye) 產(chan) 學研合作提供服務,探索構建高校知識產(chan) 權、科技成果轉化庫和企業(ye) 需求庫,創新對接合作方式,運用信息化等手段建立完善校企對接常態化機製,降低對接成本,提升對接效率,促進協同創新。

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辦公室

2022年6月22日

聲明:部分內(nei) 容來源於(yu) 網絡,如侵權請後台留言聯係刪除。